彩蛋比《头号玩家》更多,这部“神”作却被称为“粪动画”
刚刚过去的一月新番,话题和精品都不少,远有一度惨遭国内下架的“国家队”《darling in the FRANXX》,近有最近完结的《紫罗兰花园》评价颇具争议。
不过,如果从日本的BD销量和话题度来看,在秋叶原大街上拉着人说什么“国家队”、“人类圣经”,对方大概率不会有什么特别反应。但是有一部动画的名字,可能每个人听到都会会心一笑……
然后向你竖起一个闪亮的中指。
《POP子和PIPI美》秋叶原面具发放活动因为人太多终止,所有人纷纷竖起中指
这部作品,就是《POP子和PIPI美的日常》(以下简称《POP子和PIPI美》)
这是一对女高中生向邪恶的出版黑暗组织“竹书房”赌上性命复仇的故事(才怪)
在《POP子和PIPI美》第一话播放当天,这两个一高一矮的女高中生就占领了日本各大社交网站。完结之后,在日本弹幕网站NICONICO上,这部作品也突破了每集百万的点击量。
nico每集百万达成,弹幕在刷着“霸权传说诞生”
所以,这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动画呢?
请看下图——
不知道看到这种崩坏画面和片中各种粗言秽语后,那些BD销量比这玩意儿还差的动画,都是什么心情。
但这并不妨碍观众一边和片里的角色共同骂着“粪动画”,一边将《POP子和PIPI美》刷爆日本网络。
在第一话播出之后,日本的雅虎搜索几乎被《POP美和PIPI子》占领,下图的红框全都是作品相关的关键字。
而《POP子和PIPI美》成功引起话题,BD卖座的秘诀,其实正是因为这是一部“烂动画“。每一集staff都在带着这两个不良女高中生挑战普通商业片观众的下限,这种突破现有框架的挑战,又恰恰带给观众新奇的体验。
大概这也算手翻书动画.....
要知道,对于现在的各类娱乐产品都“见得多了”的观众,让他们笑起来可比赚取他们的眼泪难多了。
而《POP子和PIPI美》挑战现有框架的方式,简而言之就是两个方式——“NETA”和“META”。
① NETA
NETA(捏他)这个词,对于喜欢看日本动画的读者可能并不陌生。
最近斯皮尔伯格的《头号玩家》,大玩各路新老电影游戏动画等经典亚文化梗。靠着情怀唤起无数普通人的童年、阿宅的共鸣,即便是在欧美流行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的中国,也获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
“NETA”,现在最广泛的用法就是指这种在片中使用大量其他作品的元素,也就是所谓的“彩蛋”。
在《POP子和PIPI美》中,也存在这大量类似的,老的新的,从ACGN到网络用语的各种NETA。
光是中国人民也熟知的就有……
上面两个想必不用多说
当然,接日本人民地气的更多。除了流行用语之外,其中也不乏有些年代的经典之作。
游戏《沙漠巴士》
(察 觉
不过《头号玩家》彩蛋再怎么丰富,都还保有一个完整的,经典的好莱坞叙事模式。而和《头号玩家》相比,《POP子和PIPI美》可就“过分”多了。
整部动画几乎没有真正的“剧情”可言,没有主线,甚至单集下来也很难找到一个完整的逻辑。几乎全是由密集的“NETA”堆砌而成。(并且不像斯皮尔伯格一样老实付版权费,每一集都在吃官司的边缘试探)。
其实最后也没敢向迪士尼宣战
采用大量NETA的做法,仅在日本动画里都不算新鲜。学术趴曾推荐过的《keroro军曹》、《幸运星》、《欢迎来到NHK》、《银魂》等都是经典的玩“NETA”的作品。
但是很明显从正片的胡来程度来看,《POP子和PIPI美》的制作组野心不止于此。
而除了玩梗之外,片中还有一种更加有趣的玩法。
② META
在第2集,出现了很明显未完成的动画场景。
“你们这些没上色的肯定是杂鱼,你问看我上色了我才是主角。”
这些台词对于动画虚拟角色来说太危险了
甚至动画播到一半,镜头一转,画面进入了该集声优收录的录音棚现场。
对于从小浸淫各类影像中成长的现代人,通常在看电影、动画时,不管是观众还是片中的角色,都会下意识达成一种共识,忽视影像作品的虚构性。至少片子里的角色不会意识到自己是被创作出来的。
但在《POP子和PIPI美的日常》中,却经常让角色出来“吐槽”动画的制作或者是正在看动画的观众。
这种创作方式被称为“META”,“META”通常被称为“元”,在哲学中指对深层规律的思考,由此引出了“元历史”、“元逻辑”等各种各样的理论。
在文学研究领域,关于元小说的理论在上个世纪就为美国后现代派作家威廉·加斯所阐述。“元小说”其中的一个特征就是反传统的叙事框架,通过“言说小说自身”来揭示小说的虚构性。
威廉·加斯的小说《隧道》
其实早在理论出现之前,这种叙事方法就已经被广为使用了,在说书或者传统小说里我们就能常听到这么一句“各位看官且看”,将虚拟故事之外的观众代入虚构内容中,其实这也是一种“元叙事”手法。不过由于使用的太多,失去了挑战传统叙事框架的意义。
在电影工业发展之后,也出现了不少“元电影”,比如现在正在北京电影节上映的杨·史云梅耶导演的实拍电影《昆虫物语》,将影片的制作现场与电影内容相结合,杨·史云梅耶甚至亲自出境,讲解他的导演经历。
《昆虫物语》海报
有意思的是,这种对传统反叛,带有强烈实验性的叙事方式却以另一种方式在日本商业动画中焕发魅力,不仅仅是像《银魂》、《路人女主的养成方式》这种偶尔爆出一两句台词,而是进入主线,成为动画的重要内容。
在《POP子和PIPI美》中玩了许多梗,将现实当中已经存在的作品与虚构动画产生联系,从这个角度看,“neta”本来就是“meta”的一环。
除了上文所提到的,还有许多“meta”情节,比如最常为人乐道的:每一集都是同样的内容放两次,仅仅换不同性别声优。其实也是一种让观众的注意力从内容转向形式的尝试。
比如说几乎每集都出现的做3D动画法国小哥,他会在镜头前说一大串法语,随后展示他制作的关于法国生活的动画片段,当然也是法语,并且第一遍是没有字幕的。
本番颜值担当
到了第二次播放的时候,才会给法国小哥加上字幕。
笔者一直觉得让小哥哥出镜是该动画公司HR的阴谋
在这个情节中,有着两层“meta”含义。
首先是在上文提到过,在各类元小说与元电影中都很常见的,在动画中插入该动画的制作现场,暴露创作的过程。
其次,面对陌生语言的动画,是否加字幕会给观众带来截然不同的体验。比如说,只能靠说话人表情语气动作和动画画面接收到的信息,跟通过字幕接受到的信息肯定是不一样的。那么这就引导观众从关注内容到转向对动画形式的关注。
连角色表演都欧美化了
不得不提的是,最近将“meta”作为重要内容的动画,其实还不止《POP子和PIPI美》一部。去年10月有一部新番《动画同好会》,由中日合资制作。虽然不甚出名,但却是笔者在一众中日合作作品中看到最“有趣”的一部。
前几集是一个典型的日本“社团生活”动画,因为是动画同好会所以也有大量的NETA,但是角色模板化,剧情还有点“尬”。假如就这么结束的话,不过就是个很老套,略显无聊的萌萌二次元动画。
但到了马上要完结的11集,氛围陡然一转。女主渐渐发现自己身处的是一个被虚构的世界。
她会一不小心走出动画的边框。
发现自己父母同学的画风变了。
女主角的时间与观众的时间一致了。
孩子,这是蒙太奇的魔法
她的同学把片子倒放到OP看了一遍之后觉得这一切并不奇怪。
然后真的倒放回了OP
在意识到了自己世界的虚拟之后,她与周围人的世界开始分裂,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事情越来越多,动画的世界陷入毁灭的危机。
最后解决危机的钥匙,是导演的贝雷帽。
STAFF表上导演的名字和出场的导演形象正好合上
一部可能马上就会淹没在芸芸众片中的无聊日常动画,就被这样一个神结局拯救了。
不知是巧合还是两边的制作者心有灵犀,《动画同好会》的最后两集和《POP子和PIPI美》的播出仅仅相差半月不到。虽然两部作品都玩的很high,不过限于题材,两部作品对于“meta”的使用还是止步于制造更具新鲜感的笑料。
尽管如此,笔者以为,这种创作方式能在商业作品里大放异彩,并且为大众所接受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毕竟,就连曾经参与过《王立宇宙军》、《飞跃巅峰》的“老害”,GAINAX前社长冈田斗司夫,也“大度的”接受了这部粪动画:“我认为《POP子和pipi美的日常》是部难得的动画,我每每带着十足的敬意观看。”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 END | 动画学术趴 -
欢迎置顶公众号,分享文章到朋友圈哦
点击进入近期荐读热文
▼
| 老动画广告 | 动画运动 | 非人哉幕后 | 电影美术大师 | 表情捕捉 | 高畑勋去世 | 死亡国产动画 | 夏日大作战 | 头号玩家 | 简历指南 | 北影节动画 | 动画HR说 | 学术趴网站 |
爱动画 扫一扫